城市的垃圾分类为何难推动?
近年来,国内各城市纷纷启动垃圾分类试点工程,北京更不例外。从2010年到2012年,北京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从600个增加到2400个。然而,当《环境与生活》记者近日想采访北京市的一家垃圾分类试点街道办事处时,却被告知还存在很多问题,做得不够好。垃圾分类在我国为什么很难推动呢?垃圾处理问题专家、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解答了本刊的疑问。
北京市人大代表、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
北京在全球最早提出“垃圾分类”
如今,日本和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的国家,但事实上,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是北京,这种说法是得到全世界公认的。王维平记得,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那时的北京人,会把牙膏皮、橘子皮、碎玻璃、旧报纸等按照要求,分门别类送到国营的废品站卖钱。当时,还有外国人来中国学习如何垃圾分类。但那时的垃圾分类主要是节约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环保意识。
当然,那时物质生活贫乏,没有更多值得回收的东西,“连烂菜都要捡出来喂鸡。”也没有什么有害垃圾,“我国的垃圾里出现塑料得到1979年,以前都没有被扔掉的塑料。”
垃圾分类曾经是“作秀”
王维平承认,我国近几年重新“捡起”垃圾分类,刚开始的确是“作秀”、“摆样子”。为什么呢?因为垃圾分类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前端的垃圾分类要靠后端回收、利用和处理。“比如说,日本建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垃圾填埋场、餐厨垃圾处理厂,这就把垃圾分开了——可燃的送焚烧厂,不可燃的送填埋场,有机的去堆肥。”而我国重启垃圾分类工程的时候,后端处理设施根本没建立,自然而然就出现了老百姓在前端仔细地做好垃圾分类之后,结果被胡乱堆在一辆车上拉走了。
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分类后得分类运输、分类加工和利用,这又涉及产业链的问题,“比如废铁要回收,得有能处理废铁的工厂;废纸回收后要有再生纸厂,废塑料回收也得有再生塑料厂等配套工程。”这些产业链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建立起来的。
王维平说,直到近两年,我国垃圾分类才开始走出“作秀”的怪圈,垃圾分类回收的系统正在建设中,并且试点小区也在不断扩大。
“别指望所有人都能垃圾分类”
曾经在日本留学并生活的王维平看到,垃圾分类在全世界都不能操之太急,要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即使这样,“日本的垃圾分类做了23年,到现在还有17%的人不按规矩倒;德国做了20年,到现在还有22%的人不按规矩倒。”
出现这一问题的首要原因,是每个人的习惯和认知都不一样,王维平解释,“日本国民素质本身也参差不齐,也不是全都那么自觉。毕竟,你不能指望流氓给垃圾分类!”而且,如果居民不做垃圾分类,我们也不能把他拘留。
我国做垃圾分类的大背景是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外来人口涌进城镇,同时也把他们的生活习惯带进城。王维平介绍:“比如我居住的小区有很多来自外地的商贩,他们居住条件很差,或者人货混居,你还指望他们做垃圾分类吗?”垃圾分类至少要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在国际上都是逃不开的规律,“一开始大家也以为垃圾分类很简单,但它确实不是速效的,不要以为你能做到别人就能做到,这太天真了!”
王维平说,其实垃圾分类发展到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分类不仅是要所有人把垃圾分开进行资源利用,更重要的是让全民参与环保,因为每个人都在制造垃圾,所以每个人通过垃圾分类可以提醒自己要节省资源,要对环境负责,这才是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
[资料图片]上世纪,国营的废品回收站曾经遍布北京的大街小巷。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