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西藏环保 共建生态屏障
扎实做好实验分析工作
——记环境保护部技术援藏工作人员胡正生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旭亮 通讯员 张林霞
胡正生,1980年出生,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江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水质土壤室主任,是参与环境保护部技术援藏工作人员。他皮肤黝黑,敦厚结实,正是这样一名朴实的技术干部,带着自己的高原梦,说服家人,主动申请支援西藏环保工作。
发挥特长,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西藏是一个神圣而又美丽的地方,但其复杂的自然环境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初上高原时,胡正生克服了头痛、胸闷、失眠、乏力、体力消耗大等生理上的困难,充分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斗志更高”的精神,面对新的工作环境,勇往直前,主动服从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安排,积极配合和支持西藏的环境监测工作。
在江西省环境监测站工作期间,胡正生主要从事气相色谱仪、气相—质谱仪等大型仪器的监测工作。在西藏工作期间,胡正生脚踏实地,从基础实验开始,进行了地表水及废水中挥发酚、硫化物、溶解性总固体、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基础化学项目的分析,共出具了1400余个有效数据。同时,还负责原子荧光仪及离子色谱仪的分析工作,3次加班加点测试应急监测样品,主动加入珠峰地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现场水样采集工作,主要参与完成珠峰地表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及POPS样品的现场抽滤等采集工作。
在国家环境监测大比武培训过程中,胡正生负责对自治区环境监测系统技术人员进行离子选择电极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以及气质联机法的原理和应用等知识的讲解,对学员进行了实际操作的培训和指导,充分发扬“是主人不是过客”的主人翁精神,教授学员工作方法,进行具体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监测能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力量。
加强交流,推动区域环境监测工作
在西藏工作期间,胡正生深深体会到西藏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繁重性、艰苦性和紧迫性,努力克服高寒缺氧、空气干燥、条件艰苦、远离家人等困难,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各项监测任务。
通过这次援藏经历,胡正生深刻体会到援藏工作的重要性,希望以后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援藏队伍之中,各地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派援藏人员,加强地市级监测站的援建,开展边境出水水质调查、高原湖泊水质调查、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与西藏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等专题研究。
胡正生回忆说,援藏期间印象最深的要数10月底对珠峰地区进行环境质量监测。从拉萨出发,走了两天的盘山土石公路,傍晚到达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近距离地瞻仰了珠穆朗玛峰。头天还是晴空万里,第二天便飘起鹅毛大雪,援藏人员和当地监测人员一起顶着风雪,扛着仪器徒步去相关监测断面进行地表水常规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及POPS样品的采集,土壤样品、雪样及空气样品的采集。50米的路程需爬行约半小时,每爬几米就要停下来喘气。晚上,大家围在一起啃面疙瘩、睡帐篷、高唱藏歌,度过了人生“最高”的3天。
藏族同胞的淳朴好客,各级领导和同事的亲切关怀,给胡正生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忆。酥油茶、青稞酒、锅庄舞、牦牛羊群、天籁之音,都让胡正生难以忘怀,不知不觉中已将西藏当做了第二故乡。他说:“多少次,在梦中,我又回到了八廓街,和援藏的兄弟、监测站的同事在一起。有机会,我还想继续援藏。若干年后,我一定会带上我的家人,重新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希望到时候,西藏的天空还是那样的蓝,云还是那样的白,水还是那样的清,草原还是那样的绿。”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科技成为西藏民生发展新“引擎” “三个加强”积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内蒙古:筑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缘何如此脆弱 撑起高原科技晴空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西藏森林覆盖率60年内由不足1%升至11.91% 衢州:保护源头 撑起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多管齐下遏制沙漠东侵 河套平原竖起生态屏障 建设秦岭北麓渭北生态屏障 西藏60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述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