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西藏环保 共建生态屏障
将先进经验引入西藏
——记环境保护部技术援藏工作人员陈波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范圣楠 李莉 记者 闫艳 高杰
“我想,自己作为一名环境监测人员,就应该身体力行地为环保事业做贡献,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这是参与环境监测技术援藏工作的陈波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
陈波是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部的一名工程师。2009年,他幸运地成为环境保护部组织的2009年全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援藏小组的一名成员,在西藏度过了永生难忘的3个月。
立足实际,积极出谋划策
2009年7月,陈波带着援藏激情来到西藏,在身体还没有完全适应高原环境的情况下,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作为援藏工作人员,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朋友,工作之余,陈波常常靠学习和调研充实自己。
刚到西藏,他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喘着粗气,服着抗高原反应的药,甚至吸着氧气,调研西藏的监测能力建设。为把沿海地区的环境监测成功经验实践于西藏,陈波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提供给了奋战在雪域高原的同行们。
通过调研,在惊叹雪域高原美丽的同时,陈波也陷入了沉思:随着开发活动的增多,高原脆弱的生态如何得以有效保护?西藏环境监测中心站人手少、底子薄,如何改善监测基础设施、提高监测能力?诸多问题一下子都摆在了他的面前。
陈波积极为西藏环境监测工作出谋划策。他带领站内实验人员米玛、索次等同行,利用Labtech 电热板对土壤样品进行消解预处理。针对西藏高原的特殊环境,先后制定了土壤中铜、铅、锌、镉分析方法作业指导书,为西藏站内土壤样品分析能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他还初步开展了植物样品的预处理及仪器分析实验,为今后的生态调查和项目课题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他还参与了“西藏自治区环保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全分析特定项目(有机物和特定重金属)监测能力建设方案”的汇总和编写等。
此外,为了和谐稳定迎接国庆,西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提前做好了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准备,陈波依据站内现有能力,归纳整理了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空气应急监测能力表,并为其采样准备了部分吸收液,校准了部分便携式监测仪器。
干出实绩,完成应急任务
那是一次让陈波忘不了的经历。2009年8月9日,西藏芒康玉龙铜矿发生污染事故,西藏环境监测中心站接到通知后派遣巴桑次仁副站长、陈波以及采样人员立即出发前往昌都地区监测站。经过整整3天的艰苦跋涉,才抵达事故发生地昌都。
在此次污染事故分析处置过程中,陈波帮助实验人员扎西邓珠、蒋卫英进一步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在使用原子吸收仪器时,陈波又指导监测人员深入掌握计算并配置标准曲线、质量浓度计算、实验前处理等技能,并对如何操作原子吸收仪器以及保障实验安全性进行指导。
随后,他与实验人员经过几天的通宵加班,分析芒康玉龙铜矿送检样品,发现9个溶液池点位重金属铜、铁、砷超标。他协同站内领导研究溶液中重金属降解处理方案,通过降解沉淀来治理溶液池中的过量重金属。经过20多天奋战,事故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他又负责编写了《芒康色错铜选矿厂硫酸尾液中和沉淀报告》,圆满地完成了此次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3个月的时光是短暂的,但是对于陈波来说却一生难忘。从黄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繁华的省会城市南京到祖国的边陲,从几近海平面到海拔3000多米,他得到了锻炼。陈波说,身为一名援藏技术人员,他把“磨练意志,提高自我;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环保事业”作为目标,通过“传、帮、带”,在严酷的高原自然环境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并将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观念、经验和做法引入西藏,力争为西藏环境监测事业更上层楼做出贡献,为西藏的碧水、蓝天和白云,为建设祖国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做出贡献,也为技术援藏工作交上一份完美的答卷。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科技成为西藏民生发展新“引擎” “三个加强”积极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内蒙古:筑建祖国北方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缘何如此脆弱 撑起高原科技晴空 加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 西藏森林覆盖率60年内由不足1%升至11.91% 衢州:保护源头 撑起绿色生态屏障 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 多管齐下遏制沙漠东侵 河套平原竖起生态屏障 建设秦岭北麓渭北生态屏障 西藏60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综述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