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尝到了环保出效益的甜头 更期待生态补偿机制完善
湖州,因太湖而得名,作为父母官,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市市长金长征在两会期间,谈得做多的就是太湖的保护和治理。
“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金长征代表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为了保护好太湖,这些年湖州付出了不少代价,很多经济效益好但高污染的项目,被湖州果断放弃。
“我们不后悔这么做,短期来看,湖州经济发展好像慢了,但是因为环境保护得好,长期来看,我们其实是快了。”金长征代表说。
五年投入221亿治理太湖
我省的太湖岸线全部在湖州,每年从湖州进入太湖的水量约24.18亿立方米,占全年入湖水量的60%。因此,上游的湖州担负着保护太湖的重要责任。
“压力比较大。”金长征代表说,“因为害怕污染太湖,湖州这些年放弃了不少经济效益很好的项目,代价很大。”
为治理太湖,湖州这些年花了大力气。以整治长兴县蓄电池行业为例,这些年,当地政府将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75家减少到了30家。
除了将可能造成污染的项目减少或拒之门外,湖州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金长征代表提供了一些数据——
近年来,湖州市累计投入37亿元,全面建成42座污水处理厂及1500多公里配套管网,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2008年以来,湖州市投资221亿元资金,开展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九大类77个项目,实施“苕溪清水入湖工程”等六大类180个治理项目,完成太湖流域13个行业提标改造任务;
组织实施渔民上岸工程,投入3000多万元,对太湖“湖鲜一条街”餐饮船只进行拆除补偿,减少面源污染;
加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出台了“以奖代补”办法,对污水处理项目按建设进度进行补助。2012年,湖州中心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安吉、德清、长兴县污水处理率也达到88%……
正是这样的重视和投入,使得湖州水环境质量常年保持稳定,湖州入太湖河流断面水质已经连续五年全部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及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治理太湖的过程中,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当地的经济受到了拖累。但金长征代表说,湖州的实践已经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
“生态保护不是给经济发展上枷锁,这不是生态文明的原有之意,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历史潮流。经济发展可以很生态,保护生态也可出效益。”
这些年,湖州正大力进行“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
以乡村生态旅游为例,去年,湖州农家乐旅游共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同比增长16.7%,农民直接经营收入13个亿,同比增长近19%;
前文提到的长兴县蓄电池行业整治,企业数量虽然减少了,但通过优化升级,产值反而从18亿增加到220亿;
还有全国首个生态县安吉,用不到全国2%的竹产量,创造出了占全国1/4的竹产值。
“生态保护,未必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金长征代表说,“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
生态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
在金长征代表看来,太湖水环境的保护,事关整个环太湖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长远发展。尽管湖州做了很多努力,但治理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
“加快治理太湖水污染,保护太湖水环境,是环太湖地区共同面临的极为紧迫的艰巨任务。一定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让太湖水清澈起来。”
金长征代表说,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两省一市,需要统一行动、整体推进。单纯依靠当地政府的行政手段来控制排污的做法,已不能有效解决当前跨行政区域的水污染问题,必须综合运用行政、价格、税收、财政等多种政策和手段。
其中,生态补偿机制应该是实现跨行政区合作的一项重要制度,能够真正体现“谁排污、谁出钱,谁保护,谁得益”的原则。
金长征代表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牵头整合其他各部门和太湖流域有关省、市的意见,探索建立太湖流域内跨省市的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保护,谁得益”的原则,每年由中央财政以转移支付方式,给予一定数额的资金补偿;而对入湖断面水质不能达到功能区要求的地区,则根据改善或恶化的幅度按规定向上缴纳不同数额的补偿资金。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建立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 建生态补偿机制 守护“中华水塔” 大别山试验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环境不应成为免费午餐 湖南推行生态补偿机制 补偿金额累计达32.05亿 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将写入报告 "十二五"西部地区将加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苏州率先推出生态补偿机制 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正在研究 用“绿色”打破发展瓶颈 发改委: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意见即将上报 泛珠地区探索建立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