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专家谈大气污染 治理空气从身边开始
[内容预览]
| 2012/4/28 20:10:13一谈到空气污染,估计大部分都市人都是一边痛诉城市空气的糟糕,一边只能摇头叹气表示无可奈何。但是,在美国健康影响研究所所长Daniel Greenbaum 看来,城市空气质量糟糕,会严重影响每一个人的健康。治理空气污染,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都市人自己的事情。从自己开始,从身边开始,一点一滴,大家一起努力,空气质量才会慢慢转好。 ■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不仅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更需要都市人从点滴做起[阅读全文]
-
NOAA气候预测中心杨崧谈气候预测和人才建设
[内容预览]
| 2012/4/9 6:14:47中国气象报记者张永报道 4月6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气候预测中心(CPC)专家杨崧在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气候研究和预测密不可分,拥有一支强干的科研队伍是做好气候预测业务的基础。杨崧同时介绍了NOAA的气候服务情况和发展趋势,并就中国的气象人才建设等提出了建议。 由于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气候事件呈增多趋势。气候预测作为防患于未然的重要科技手段,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同时[阅读全文]
-
文明的“低碳”祭祀值得推崇
[内容预览]
| 2012/4/1 5:59:27又是一年春草绿,又到一年清明时。每年清明期间,人们都要祭祖、扫墓,寄托对先人的哀思。随着各地“低碳”生活方式的盛行,今年清明节人们开始呼吁摒弃祭奠的“奢华”攀比之风,推出了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居家祭扫等健康文明的祭扫方式,文明祭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3月30日凤凰网) 眼下正临清明时节,按照习俗,在这期间各地都要开展祭祖、扫墓、上坟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表达对革命先烈、亲人的怀念之情。传统祭[阅读全文]
-
姜彤:气候变化对我国50年降水分布影响明显
[内容预览]
| 2012/3/31 5:01:15【导语】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生命代谢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又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天气气候为天地间淡水循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水循环不再那么平衡,干旱、洪涝让人类“望水兴叹”。 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首席专家、中国气象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姜彤及其研究团队,在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影响很明显,进而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均衡。中国[阅读全文]
-
“低碳清明”离我们有多远
[内容预览]
| 2012/3/30 4:41:49清明将近,今年的祭品也“与时俱进”,iPhone、iPad齐亮相。不少淘宝店铺出售纸制iPhone4,有的店里还陈列着iPad2,且配套齐全,除高仿真的充电器外,还配有无线键盘。有店主表示,iPad2需提前预订。部分消费者称,买这类祭品是为了让逝者“感受到社会的进步”。(3月28日《北京晨报》) 从民俗本身来看,清明节是一个“烟火四起、烟雾缭绕”的节日。祖宗墓前,子孙后代竞相焚烧各种“纸货”,从[阅读全文]
-
重金属污染成突出环境问题 该休矣
[内容预览]
| 2012/3/25 0:06:09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重金属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已经成为当下突出的环境问题,必须优先加以解决—— 3月20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等9部门联合部署2012年环保专项行动。今年的环保专项行动将解决重金属污染问题。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以最严厉的措施整治重点行业重金属排放企业环境污染问题。 去年的环保专项行动把铅蓄电池行业整治作为首要任务,剑指血铅重金属污染。今年的[阅读全文]
-
莫等“滴水难求”时
[内容预览]
| 2012/3/23 6:15:283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水日。每年世界水日正逢春耕时节,由于季风气候,全国部分地区春旱严重,人畜饮水、农业灌溉用水紧张,少数地方出现“滴水难求”现象。这提醒我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需要坚持不懈,万不可到“滴水难求”才想起保护水资源。 水是生命之源。经济社会发展越快,用水需求越多,水资源污染隐患越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人口大国来说尤其如此。近年来,一些地方虽坐拥水量不菲的江[阅读全文]
-
生态城市该怎么建?
[内容预览]
| 2012/3/21 4:28:5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城。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0%,生态城市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之路,探讨生态城市如何建这一问题十分迫切 “过去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在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是‘千年树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李景源在3月15日举行的2012年《生态城市绿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说,“国外一些城市,有的千年建筑现在还保留着。而我们一些城市建的建筑,不到十年就要炸掉,不炸掉就成危房了。‘千年树城’就[阅读全文]
-
别等天旱地陷才爱水惜水
[内容预览]
| 2012/3/16 2:41:03今年以来,与水有关的事件接连不断。先是广西龙江河镉污染,直接威胁柳州人的饮水安全。再是云南遭遇连续三年的大旱,重庆多个县区出现旱情。同时,城市地面沉降、路面塌陷,山村惊现大坑、地缝的消息也不时见诸媒体,专家认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地层缺水是各种地陷的重要原因。 不得不承认,水污染和水短缺,已经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绝大多数水污染由人为排污引起,而且水污染导致可用之水减少,其结果是水更[阅读全文]
-
生态与经济怎样融合发展
[内容预览]
| 2012/3/14 11:46:18“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今年的两会上,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中国要用行动昭告世界,赢得了与会代表的赞同。 近年来,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少地方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马启智说,这几年宁夏从资源禀赋优势出[阅读全文]
-
李怒云:应对气候变化打好森林碳汇这张牌
[内容预览]
| 2012/3/13 4:30:47春季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在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焦点的今天,人们在植树造林的同时,还十分关注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起什么作用,碳汇造林活动进展怎样,如何打好碳汇这张牌?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访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 中国是全球森林面积增加最快、人工林最多的国家 林业碳汇在中国碳减排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危机和严峻挑战,事关人类生存和经[阅读全文]
-
关注生态建设重在保护资源
[内容预览]
| 2012/3/12 5:00:12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这话说到了辽宁省盘锦市边防支队干部官兵的心坎里,支队政委李国良认为:“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驻守的盘锦湿地,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大力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才能有效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 湿地是淡水的天然“储存库”,被称为“地球之肾”,[阅读全文]
-
植树迎接春天
[内容预览]
| 2012/3/12 4:41:48每年全国两会期间,都会迎来3月12日植树节。今年两会,造林绿化、生态环保、PM2.5都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生态建设。通过举国上下的努力,我国的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2011年全年完成造林9207万亩,义务植树25.14亿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6%。 但总体而言,我国还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森林覆盖率仅排在世界第139位,生态问题依然[阅读全文]
-
海洋系统专家称临海产业过度开发加剧环境风险
[内容预览]
| 2012/3/9 10:07:47“近些年,重型制造、化工、钢铁、造船、港口等临海产业自北向南一字排开。”海洋系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8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高度开发的沿海地区临海产业发展规模大,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是多面的。” 这些影响包括,废弃的化学物质、废水、固体废弃物、温排水等对海水水质的污染;占用海域、海岸线资源,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布局分散导致的治理污染的难度加大等。 在港口、码头方面,全[阅读全文]
-
公布PM2.5只是一个起点
[内容预览]
| 2012/3/9 5:58:12深圳正式公布18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的PM2.5逐小时值和24小时滑动值,正视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主动把空气质量这个隐性问题变成显性压力,是一种值得肯定的进步。不过,我们认为公布PM2.5值只是第一步,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利用公布PM2.5的契机去形成共识,去扎扎实实地改善空气质量。 PM2.5从一个公众相对陌生的专业术语到家喻户晓,再到政府实时公布监测数值,这里有民间组织的推动因素,有[阅读全文]
-
尽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条例》
[内容预览]
| 2012/3/7 3:51:31本报讯 (记者李歌 叶舒雯 王蕾)“环境过度开发利用,究竟谁来为我们的子孙后代买单?”随着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越来越强,如何维护好生态平衡也是全国两会期间的热点,全国政协委员陈立德今年专门就此提出了尽快制定出台《生态补偿条例》的建议。 陈立德认为,维护生态平衡,需从现在做起,需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生态补偿制度不失为一剂良策。这种机制旨[阅读全文]
-
环保为民要落到实处 融入实际工作中
[内容预览]
| 2012/3/7 3:49:43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环保部门要树立环保为民的理念,在工作中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摸清底数,严格监管。各级环保部门要开展污染源调查,摸清污染基数,并根据环境质量状况和排污情况,加强对排污源的日常环境监管和环境安全巡查,严厉打击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违法行为。督促污染企业严格遵守环境法律法规,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做到依法排污。 强化审批,严[阅读全文]
-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
[内容预览]
| 2012/3/6 14:10:45从“黑色印象”转向“绿色主题”,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路径如何选择?经兄弟省份党报同行牵线,记者采访了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 内生动力强劲化解“矿枯城衰” “城市转型不仅指经济转型,最根本的是思想的转型、观念的转型。”山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复明代表说,城市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从思想认识上先“放下包袱”,转型才能更好实现。 在全国两会上,枣庄市委书记陈伟代表不时听到有人“恭维”——[阅读全文]
-
负责任就要肩重任
[内容预览]
| 2012/3/6 10:06:11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今年,江苏、上海、北京、广东、陕西、湖北几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PM2.5。针对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政府迅速做出回应。 将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闪耀的是党[阅读全文]
-
海洋生态损害应受重罚
[内容预览]
| 2012/3/4 11:52:41不久前发生的渤海湾康菲石油污染事件,让人们看到了海洋原油泄漏事件对海洋环境及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曦认为,应充分吸取教训、亡羊补牢,加快建设和完善我国海洋石油污染法律救济制度。 王曦提出,在环保事业中,政府是环境管理者,企业是被管理者,“第三方”主体是对于政府环保履职和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的监督者,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审判机关以[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