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解决全球水危机刻不容缓

    [内容预览]

    | 2009/3/18 8:30:04
        从外太空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水覆盖。但地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全世界约40%的人面临淡水不足问题,其中约3亿人生活在极度缺水状态中。     地球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其中97.5%是海水,淡水仅占2.5%,而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90%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南北两极冰

    [阅读全文]

  • 让农业生产成为生态屏障

    [内容预览]

    | 2009/3/16 8:17:08
    在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看来,当前农村出现的许多“环境烦恼”,其实与思路没打开有关,假如换一种思维方式,也许农业生产的过程就可以成为保护环境的过程。 秸秆与蝗虫也是“粮食”   玉米秸秆一直是许多农民的烦恼:搬回家去当柴烧吧,顶不上煤和煤气方便,更比不上电;扔在地里吧,又影响下一季的生产。于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把火烧掉。   当无数的秸秆被焚烧时,空气质量又成了令人担忧的问题。陕西、河北、

    [阅读全文]

  • 植树绿化有“三莫”

    [内容预览]

    | 2009/3/15 10:12:54
     植树的季节,大家都在搞绿化,然而,有些做法笔者不敢苟同,今提出“三莫”。    一是莫“厚此薄彼”。据观察,城市的植树绿化,从组织发动到抓好落实,都搞得轰轰烈烈,卓有成效。而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动作不大,效果甚微。回农村时听说,城里人将村里已长成材的槐树、松树等,都买进城来搞绿化,笔者认为这更不应该。全民植树,城乡都需要绿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农村的村庄、公路、

    [阅读全文]

  • 应唤起公众“气候意识”

    [内容预览]

    | 2009/3/14 11:15:28
    去年南方冰天灾害让不少地区的交通、电力设施大面积瘫痪,百姓生活受到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极端气候事件等逐渐成为高频词。3月13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罗勇来到辽宁社科院就此作专题介绍。  罗勇介绍说,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将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由于温度升高,旱涝加剧,水短缺也将使许多地区作物减产,如不采取适应措施,未来我国的三大主要作物产量将

    [阅读全文]

  • 三江源不考核GDP的启示

    [内容预览]

    | 2009/3/12 15:16:56
    青海省取消对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额达75亿元,主要用于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等。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当地仍把工业发展和GDP增长作为“第一要务”,国家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宏图大业就有可能“打折”甚至“泡汤”。青海不把GDP作为三江源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下决心牺牲一些发展机会,一门心思搞好生

    [阅读全文]

  • 依托资源起步 甩开资源发展

    [内容预览]

    | 2009/3/12 11:30:09
    国务院近日公布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名单,中央财政将给予包括此前确定的12个资源枯竭城市在内的共44个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资源型城市如何转“危”为“机”,借助此次国家利好政策的时机推进转型?资源枯竭城市如何找到复兴之路?这些问题都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调整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提高城市运行质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资源型城市如何借机转型?全国

    [阅读全文]

  •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一种实践模式

    [内容预览]

    | 2009/3/10 15:30:13
    地 点:北京会议中心   嘉 宾:全国政协委员 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信息室负责人 温香彩  记者:温委员,我是青海日报记者,能否与你聊聊有关青海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话题?  温香彩:太巧了!去年全国政协就三江源地区建立资源补偿机制作调研的时候,我还参与了部分具体工作。今年8月份我计划还要去青海,主要是做一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设备建设方面的工作。我还知道青海的柴达木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是全

    [阅读全文]

  • 节能减排力度不能减 标准不能降低

    [内容预览]

    | 2009/3/10 11:26:47
    政府工作报告公布了2008年的节能减排结果,能耗比上年下降4.59%,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4.42%和5.95%。与2007年相比,去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幅度要大一些。  节能减排步伐加快的主要原因,一是各地政府的减排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二是从中央到地方加大了减排投入力度,加快了治污设施建设。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宏观调控加强和经济下滑的影响

    [阅读全文]

  • 环保水平代表未来竞争力

    [内容预览]

    | 2009/3/10 10:08:24
    今年“两会”,节能环保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凤英建议,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自主品牌,进一步把对自主汽车产业的支持落到实处,更多地采购高品质、节能环保的自主品牌车型。  曾有一种传统发展观认为,节能、环保与经济增长是水火不相容的,强调节能、环保必然阻碍本地的经济增长。保持本地的经济增长、提高本地的经济竞争力,成为一些地方官

    [阅读全文]

  • 农民有新生计 环保才可持续

    [内容预览]

    | 2009/3/8 12:43:45
    委员热议完善环保补偿机制  本报北京3月7日讯 记者周斌 今日上午,国家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审计署、能源局等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民盟联组讨论会,就环境保护等问题倾听了委员们的发言。  温思美委员认为,应扩大中央转移支付和大项目的投资,以推动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立和资源性产业的开发,“基础设施不改善,农民收入不提高,对环境保护是不利的”。他举例说,云南怒江一地区去年人均收入不足1100元,当地居民为了

    [阅读全文]

  • 郑国光委员:入冬前灌溉可增强春季抗旱能力

    [内容预览]

    | 2009/3/8 12:08:49
    本报北京3月5日电 今年初,一场干旱波及我国12个省份,小麦主产区也遭遇了50年一遇的严重旱情。一时间,“干旱”二字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也成了本届政协小组会上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委员频频被追问的话题。   “我国属于缺水干旱国家,而农业还依旧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局面,春季干旱是我国北方主要的气象灾害。”谈起今年的旱灾,郑国光感慨于遭受灾情的农民,更对我国薄弱的农业抗旱基础设施忧心忡忡。   “在我国

    [阅读全文]

  • 马军:水源保护要从源头抓起

    [内容预览]

    | 2009/3/7 10:12:57
    2月20日,江苏省盐城市自来水厂原水受酚类化合物污染,导致市区大面积断水,20万人生产生活受到影响。经多方努力,供水已经恢复,但此次事件进一步暴露出我们在水源地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需要认真反思。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饮用水是否清洁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在水资源过度开发和废污水大量排放的双重压力下,许多地区水源地污染情况日趋严重,保证饮用水源清洁的难度不断加大。  盐城市区处于诸多河流的尾闾

    [阅读全文]

  • 洪梅香委员:建立大气环境、自然生态保护区域间补偿机制

    [内容预览]

    | 2009/3/7 9:57:40
       新华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曹健)“现在跨区域的环境损害问题越来越突出,区域间的环境问题成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之一。”全国政协委员、银川市政协主席洪梅香呼吁,不让保护环境地区吃亏,建立大气环境、自然生态保护的跨区域补偿机制。     洪梅香说,为了发展本地经济,一些地方小型的高污染、高耗能冶炼企业纷纷上马,不仅

    [阅读全文]

  • 郭瑞民:用科学发展观统筹淮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

    [内容预览]

    | 2009/3/6 12:27:45
    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记者单纯刚)“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淮河流域水资源集约利用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信阳市市长郭瑞民说。  郭瑞民代表介绍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在世界排第110位,已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与

    [阅读全文]

  • 姚檀栋委员:南亚工业排放已影响青藏高原环境

    [内容预览]

    | 2009/3/5 9:28:25
    “除了冰川退缩造成的潜在环境问题和草场退化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青藏高原还正承受着来自其他地区工业排放物质的污染。”3月1日,政协委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向记者透露,根据最新研究数据显示,南亚地区的工业排放物质已经给青藏高原的环境带来一定影响。 姚檀栋介绍说,随着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工业生产排放的污染物随印度季风输送到青藏高原,在高原鱼类体内已开始监测到这些物质的积累。“而对畜

    [阅读全文]

  • 大面积大旱拷问“低碳经济”

    [内容预览]

    | 2009/2/27 11:25:57
    “污染经济”形成了黑而无色的“我污染,我骄傲”,“低碳经济”又从何而来?   渴啊渴,7省398万人盼水解渴。从去年年底至今,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7个主产区小麦受旱1.43亿亩。目前严重受旱5692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5610万亩。有398万人、195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目前7省已累计浇麦5658.7万亩,占受旱面积的39.6%,其中严重受旱麦田已灌溉44.3%。农业

    [阅读全文]

  • 更少的碳意味着的增长

    [内容预览]

    | 2009/2/26 9:05:34
    受金融危机影响,尽管世界经济衰退十分严重,也不知道它将持续多长时间,但我们仍应继续关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长期负面影响。实际上,明智的公共政策可达到促进增长和抵御全球变暖的双重目标。  今年晚些时候将于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会议,试图制定京都议定书的后续机制。我们建议各国政府应该采取强有力的鼓励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将推动私人投资并有助于促进经济恢复。  设定二氧化碳排放上限和交易排放配额的体系

    [阅读全文]

  • 中科院专家:每人每月用水应定量 超额可成倍收费

    [内容预览]

    | 2009/2/26 9:03:50
        受访专家——     王  浩: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永晨: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创办人     李  皓: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留德博士 

    [阅读全文]

  • 经济增长与污染减排 地方两会让人感受到什么?

    [内容预览]

    | 2009/2/25 9:17:01
    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指标的决心,体现的不仅是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更是对于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近段时间各地召开的地方“两会”,让人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各级地方决策者对于污染减排工作认识的深化。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威胁,保增长成为各地今年的重要任务和严峻考验。在2009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全力为此谋划自不待言。然而,令人感到欣喜的是,各地在今年预期目标的设定中,除了提出经济增长速度外,

    [阅读全文]

  • 环境承载力研究仍未发挥应有作用

    [内容预览]

    | 2009/2/25 8:40:13
    汪诚文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   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所所长   清华大学环境影响评价室主任   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自我国学者于1991年首次提出以来,至今已有将近20年。尽管提出这一概念的初衷是要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但是环境承载力依然没有能够在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在理

    [阅读全文]

2574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